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生物学论文_微生物菌群培养组学在动物医学中

来源:动物医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1 微生物菌群培养组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 2 培养组学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1 瘤胃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2.2 细菌鉴定技术研究 2.3 培养基类型、样品稀释度和系统发
文章目录

1 微生物菌群培养组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

2 培养组学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1 瘤胃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2.2 细菌鉴定技术研究

2.3 培养基类型、样品稀释度和系统发育与瘤胃微生物可培性的关系

3 培养组学在禽类盲肠中的研究进展

3.1 盲肠微生物区系体外重建与MALDI-TOF-MS快速鉴定

3.2 基于16S rRNA基因的靶向扩增序列测定研究禽类盲肠微生物群组成和功能

3.3 禽类肠道管腔和黏膜微生物群的研究偏向

4 培养组学在猪鼻腔微生物区系研究中的应用

4.1 对猪鼻腔微生物群可培养菌株的体外重建以及细菌鉴定技术

4.2 不同研究方法阐述猪鼻微生物区系结果的差异

5 培养组学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与未来展望

文章摘要:实验室条件下可培养的微生物约占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1%,这限制了人们对99%未知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而研究表明,那些"不可培养的微生物"是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未能被纯培养的微生物才是未知微生物的主体。微生物培养组学探索利用多种培养条件和长时间的培养,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MS)和16S核糖体RNA (rRNA)测序可以大规模鉴定各种微生物,同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手段对未知微生物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微生物菌群培养组学在反刍动物胃肠道、禽类盲肠及家畜鼻腔微生物菌群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探讨将动物体内菌群培养组学方法应用于动物疾病防治领域的可行性。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法,尽管该培养组学还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方面,但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微生物菌群培养组学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的互补已经逐渐成为发展兽医微生物学新的突破口。

文章关键词:培养组学,MALDI-TOF-MS,16S rRNA,基因组测序,瘤胃微生物区系,盲肠微生物群,鼻腔微生物区系,

论文作者:彭娜 彭先启 乐敏 

论文分类号: S852.6

相似文献:鸡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作用机理(续1).....作者:韩浩月,陈建康,A,刊载期刊:《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不同种间微生物菌群移植后不同肠段细菌定植的空间异质性.....作者:朱珊珊,刊载期刊:《广东饲料》
鸡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作用机理(续2).....作者:韩浩月,陈建康,A,刊载期刊:《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有效微生物菌群技术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者:汤小朋,熊康宁,刊载期刊:《上海农业学报》
人体正常微生物菌群及其作用.....作者:管正秀,刊载期刊:《生物学教学》
活性污泥中主要微生物菌群研究进展.....作者:刘松,闪旭,刊载期刊:《中国环保产业》
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建立发育、分布和生理学意义.....作者:周雪雁,李琼毅,丁功涛,诺茹·伊扎·诺丁,刊载期刊:《微生物学报》
食品的水分活度与微生物菌群.....作者:赵君哲,刊载期刊:《肉类工业》
正常微生物菌群与人体的关系.....作者:章晨,刊载期刊:《生物学杂志》
动物微生物菌群基因组的研究方法.....作者:孙笑非,潘宝海,孙冬岩,刊载期刊:《饲料研究》

相关文章: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会员大会及特邀报告-微藻产业技术发展可能的三个趋向.....作者:刘永定
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I:微藻精准功能及应用-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Commercial Microalgae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Microalgae Industries in China".....作者:周文广
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I:微藻精准功能及应用-医药健康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作者:李福利
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I:微藻精准功能及应用-食用天然色素藻蓝的研发进展与展望.....作者:向文洲
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I:微藻精准功能及应用-裸藻、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的健康功能及其生物制造研究进展.....作者:万民熙
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I:微藻精准功能及应用-促进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积累的方法及机制初探.....作者:胡朝阳
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I:微藻精准功能及应用-促进佐夫色绿藻高产虾青素的植物激素筛选与评价.....作者:陈俊辉
中国藻业协会微藻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I:微藻精准功能及应用-微藻氮素营养生长特征及其应用研究.....作者:张莹

文章来源:《动物医学进展》 网址: http://www.dwyxjzzz.cn/qikandaodu/2021/0818/510.html



上一篇: 生物学论文_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
下一篇: 畜牧与动物医学论文_《动物医学进展》投稿须

动物医学进展投稿 | 动物医学进展编辑部| 动物医学进展版面费 | 动物医学进展论文发表 | 动物医学进展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动物医学进展》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